土壤中有機質的多少,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標志,它對土壤培肥有著重要的作用,要想增加土壤有機質的措施必須從開源和節流兩方面考慮。開源就是要多生產有機質,廣辟有機肥料來源。節流是要把土壤本身生產的有機質盡可能多地還給土壤,并通過耕作措施和合理的作物布局減少土壤有機質的分解消耗。通俗地說,常用的途徑就是種、還、施三結合的手段。種,適當地種植綠肥作物;還,秸稈還田;施,增施有機肥。
1.增施有機肥是土壤有機質的最直接來源。
增施有機肥不但能穩定持久供氮,彌補土壤中氮素營養的消耗,且能提供鋅、硼等多種微量元素。若在施肥時忽視有機肥的投入,則會破壞土壤生態平衡,如東北黑土地是我國公認的肥沃良土,由于倚重化肥輕視有機肥,地力明顯下降,有機質含量已由剛開墾時的8-10%,降至目前的1-5%,大片黑土地正在由黑變黃。
2.種植綠肥既作土壤覆蓋,又是增加土壤有機質的有效途徑
據試驗,無論何種土地,每年畝翻壓1噸綠肥鮮草,5年后土壤有機質增加0.1-0.2%,全氮提高0.011%,總腐殖酸增加6.1%,活性有機質提高17.4%。利用秸稈還田,提高土壤生物產量的返還率。秸稈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和礦物營養元素,若秸稈不還田,有機質和礦物損失不能歸還土壤,長期持續下去,會造成土壤有機質的匱乏,影響作物生長。